5月16日下午3:30,长清校区1A512教室,轨道交通学院王旭光教授荣休仪式举行。
课堂听课部分,王教授在上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一课,内容一如既往的精彩,但听课的师生脸上却多了些庄严和不舍。
一束鲜花谢师恩。在王教授最后一节课临近尾声时,学生代表献上鲜花,学校党委委员、副院长孔祥云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为王教授送上祝福并向其颁发返聘证书。
一杯清茶叙真情。荣休座谈会温馨的气氛中,王旭光教授致告别词,回顾自己35年的从教经历。师德大如山,师爱沁心田,在场的师生代表感动着王教授的师德大爱,纷纷表达敬意。
“王教授是‘经师’,更是‘人师’,跟随王教授,我们不仅学习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 轨道交通学院学生杨国良说。
“王教授是我的教学工作导师,即将退休的年龄,还承担难度很大的新课,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他高尚的师德,他备课、讲课的态度,为我们青年教师树立了楷模。” 轨道交通学院教师王晓红这样评价自己的恩师。
“王教授为学为人,充分展示了优秀党员的风采,是轨道交通学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样本。”轨道交通学院党总支书记宿林林评价。
“王教授是教书育人的典范,我们希望他继续留任轨道交通学院,引领广大教师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轨道交通学院院长阮久宏说。
“王教授是教师之楷模,师德之典范,激励和带动着全体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教务处副处长王德利说。
“莫道夕阳近黄昏。王教授是我校基层教师队伍的一面旗帜,也是一道风景。希望王教授退休不离岗,继续做好传帮带作用,发挥余热。”人事处处长来逢波说。
“王旭光教授既教育学生又指导青年教师,充分发挥了老党员、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是‘爱校 敬业 务实 创新’交院人精神的践行者,为我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留下了真实案例。”党委宣传部部长娄进举说。
大家交口称赞的王旭光教授,是我校师德标兵、山东省教学名师,1982年同济大学毕业后即成为高校教师。35年来,他一直在教学一线,秉承初心、辛勤耕耘,以精湛的教学、渊博的学识、认真负责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赢得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信任和爱戴。
“教育事业无比神圣,我时刻提醒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
在王旭光教授的备课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不光是因为这个物种具有精巧的四肢和发达的大脑,更重要的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都能够接收所有前辈的知识积淀,这个过程是教育,专门从事这项事业的人是教师。作为教师,我感到自豪,也感到恐慌。因为我们工作的优劣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也关乎到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前途。”这段话印证了他35年教学生涯中始终秉承的教学态度。
他时常说:“教育事业无比神圣,我时刻提醒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还经常告诫年轻教师:“立人先立德,要想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用高尚师德引导学生,做好学生成长的导航人。”
在日常工作中,王旭光教授对此身体力行,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主动承担难度大、报酬低、大多数人不愿干的教学任务。在面临报酬和荣誉时,他又带头谦让,主动退后。
对于学生,课堂上,他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课下,对学生提出的关于考研、就业等个人迷茫的问题,他设身处地一一耐心分析和解答。在面对学生或家长的物质感谢时,他 说:“一个教师接受在校学生的礼品和宴请是一种无能和堕落的表现,从维护自尊的角度讲,我也要坚决拒绝。”
为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王旭光教授经常与他们谈心,为他们做示范性教学,并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料提供给他们,还想方设法维护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鼓励他们发现、改正自己的缺点,树立教学信心。
王旭光教授良好的师德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同事的赞扬和领导的肯定,多次获得学校“师德标兵”荣誉,并获得了“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提名奖”。
“要想成为一名有血有肉的教师,就要走进学生心里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加入教学队伍开始,王旭光就决定终身以教学为志业,一直苦练教学基本功,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他常说:“一个人要努力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不应该也不可能让环境适应你。”2015年,学校学科专业调整,决定让已经58岁的王旭光到新成立的轨道交通学院工作,本来可以选择安逸,但王旭光却欣然接受了挑战,并立刻投入新的工作。参加各种调研活动,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向老牌铁路院校教师请教,还自觉利用节假日自掏腰包去实地考察,短短几个月里,即开出了两门新课:《铁路运输设备》和《6502车站电气联锁》,不仅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同事的肯定,也为转行教师快速适应新环境提供了经验和样本。
“要想成为一名有血有肉的教师,要走进学生心里讲。”王旭光说,“做教师必须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讲究教学艺术,对学生更要有关爱之心”。正因为心中始终装着学生,所以,王旭光教授深受历届学生的欢迎,连续十几年学生评教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并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和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就应该紧密联系实际”
王旭光教授注意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来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他说:“大学的层次不同,并不完全是办学水平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一名普通步兵部队的战斗员,应该成为一个神枪手,他不必在掌握着顶尖级武器的飞行员面前感到自卑。国家需要飞行员,也需要神枪手。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就应该紧密联系实际,把‘应用型’的工作做好,而不能好高骛远。”
基于这种思考,王旭光教授特别重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重视对自己工程能力的锻炼,重视下车间、下工地直接与工程、与设备、与现场的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接触。虽然年过半百,仍然坚持与年轻人一起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切实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他认为,一个工科教师只有常年与生产一线不断地接触,才能够形成适应工程环境的气质,这种气质在实验室里是得不到的,把这种气质传递给学生,会使他们在毕业后尽快胜任工作,并且具有发展后劲。由于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王旭光教出来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实践成果和发展前景良好,而他自己的科研成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励。
“真正对学生好,就不怕得罪他”
很多王旭光老师教过的学生都认为他是个“能为学生着想的好老头”。同时他们也认为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严厉。对于这一点,王旭光教授直言不讳,他说:“‘严’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有人说名师出高徒,也有人说严师出高徒,一个教育工作者未必能成为名师,但完全可以成为一名严师。严,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为此,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对待任何教学环节,为学生做出表率。对于“严”,王老师还有这样一种解释:我们的学生将来大部分工作在工程一线,经常遇到时间紧、任务急的复杂问题。在这种环境中,一个负责任的工程师或管理者很难做到和风细雨地对待他的部下,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我们的毕业生必须面对和适应这种近似苛刻的管理模式。做到这一点,需要心理上的锻炼,学校里的严,对于这种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当问及会否会因为对学生严格而招致误解甚至不满时,王老师说:“真正对学生好,就不怕得罪他。”事实确实如此,许多学生在毕业后非常感激王老师当年的严格要求,因为正是这种“严”,锻炼了他们过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工作中砥砺奋进。
“愿你拥有:高尚的情操、高超的技艺、高雅的志趣、强健的体魄”
王旭光教授不止一次在学生毕业生留言册上写下寄语:“愿你拥有:高尚的情操、高超的技艺、高雅的志趣、强健的体魄。”他认为,一个人的志趣高雅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一辈子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他还认为,如果能把爱好和工作结合起来,这个人将是非常幸福的。对此,王旭光老师自己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王旭光教授的中学阶段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他正视这一现实,努力完善自己的各项素质。大学阶段开始,就注意强化数理化知识的基本训练,对于天文、地理、生物等看似与本专业关联不大的自然科学知识也系统的学习。成为大学教师后,他又根据工作需要,对与他所从事的自动化专业有关联的机械、土木等学科知识广泛涉猎。同时,他还投入很大的精力学习人文科学知识。这种学习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王旭光教授常说,“就业务素质而言,教师与其他岗位相比,需要有更高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宽阔的知识面、更缜密的推理和思辨能力等。”年近花甲的王老师至今拥有多样爱好,喜欢摄影、阅读、旅游。尤其可贵的是,他时刻不忘将这些爱好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比如在制作PPT课件时,他会采用自己拍摄的照片,还经常插入一些文笔优美、言简意赅的“备课感悟”。 课余时间,他会经常给学生讲解教材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推荐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在出差、旅游时,他会尽量挤出时间参观与轨道交通、自动化工程有关的设施、遗迹、设备,并留下照片,录下文字说明,整理后作为备课的素材。在从事轨道交通方向的教学工作后,为使教学更加生动,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山东地方铁路史,写作出版了《山东火车站的故事》,积极为学生开设有关铁路知识的讲座,其中《风雨胶济线》等深受学生欢迎。 所有这些工作虽然经常都是他在假期的烈日或严寒中自费进行的,他却乐此不疲,因为他的爱好在此,当然,更因为他心中始终怀有对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李洪华 2017年6月29日)